图|《大决战》华东野战军剧照
纵队的编制问题很好理解,兵力多少是个麻烦事。华东野战军整体实力与东北野战军旗鼓相当,在淮海战役前各纵队配属兵力如下:
一纵(司令员叶飞):2.5万人;
二纵(司令员韦国清):2.6万人;
三纵(司令员孙继先):2.7万人;
四纵(司令员陶勇):2.3万人;
六纵(司令员王必成):2.6万人;
七纵(司令员成均):2.9万人;
八纵(张仁初):2.6万人;
九纵(司令员聂凤智):3.1万人;
十纵(司令员宋时轮):3万人;
十一纵(司令员管文蔚):2.5万人;
十二纵(司令员陈庆先):1.3万人;
十三纵(司令员周志坚):2.7万人。
通过华东野战军各纵队兵力来看,九纵人数最多达3.1万人,人数最少得十二纵才1.3万人。由此可见,各纵队兵力不一。东北野战军情况与之相似,各纵队兵力相差很大。
图|东北野战军辽沈战役前兵力
由上图可知,辽沈战役前,东北野战军有12个野战纵队,共计44.78万人,平均算下来一个纵队人数在3.73万人。这一平均数据,远远超过同时期华野兵力最多的九纵。
图|东北野战军军政主官
以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为例,组建于1947年8月以3个独立师为基础组建,下辖第19、第20、第21师,全纵队2.1 万余人。而东野六纵,组建于1946年10月,下辖第16、第17、第18师,共2.3万余人。两相对比,就能发现东野各个纵队兵力是有很大的差别的。
图|38军首任军长李天佑上将
至于网上所说的四四制,在1948年11月未整编之前,并没有大规模采用。以东野第一纵队为例,下设第1、2、3师,改称38军后,各军依次改称为112、113、114师,另将辽北独立第10师划归38军建制,改称151师,才实行了四四制,兵力达到了近5万人的规模。
图|《大决战》辽沈战役之塔山阻击战
东北野战军之所以在1948年11月改编,在于此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,东北全境得以解放,这才有精力奉中央军委之命进行整编。同时期的华东野战军、华北野战军、中原野战军、西北野战军,并不具备东北野战军的条件。
图|东北野战军
但是,好多人把这一特殊历史节点给忽略了,一股脑的说东北野战军一个纵队有四五万人,甚至还有7万余人的说法,这是非常不严谨的。归根到底,还是没有关注到东北野战军已经早于其他野战军结束了纵队历史。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
内容来自网络,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本文由燕山教育重新整理编辑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点“在看”给我一朵小黄花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